2012/3/27

幫助和支持

這是我們第一次讀書會討論的主題,
一個重要的概念,能夠活用這個概念,
會大大改善教養的品質,和放鬆親子關係。
這概念就是去練習分辨:
現在是要幫助孩子還是支持孩子?
而答案並沒有對錯,就在你的心中。


幫助是什麼?

孩子還沒有能力做到時,我們幫助他。
照顧孩子吃喝拉撒睡,
慢慢的,孩子會爬會走,
我們幫助孩子自己照顧自己,
教孩子自己吃飯睡覺,生活自理,
等孩子再大一點,
我們教孩子人際互動,教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,
教孩子許許多多的事,這些都是幫助。
等到孩子準備好或是做得到時,
我們放手支持孩子。
例如孩子小的時候,我們餵孩子吃,
慢慢的,我們一邊餵的時候,一邊讓孩子練習自己吃,
慢慢的,孩子可以自己吃,我們先讓孩子吃,再看情況幫忙,
從幫助孩子,慢慢退到合作,最後再退到放手讓孩子自己做(支持)。
在蒙特梭利的教室裏,
教師把環境預備好,就是一種幫助,
幫助孩子自己做得到,
教師也會示範給孩子看,
然後放手讓孩子去使用這個環境(支持)。

支持是什麼?

我們支持孩子,
去探索嚐試、去感受、去學習去練習、去跌倒再爬起來、去經歷。

支持是一種尊重,
尊重孩子是個完整的個體,
孩子雖然還小,但是和每一個人一樣,
有自己的需求,有自己的情緒和感受。
孩子需要我們的尊重去支持。
尊重孩子的看法,(不一定要認同)
尊重孩子的選擇。(在合理安全的前提下)

支持是一種同理,
同理孩子的處境,
同理孩子的感受,
同理孩子的需求,
我看到你的難過,
我聽到你的委屈,
我知道你很努力,
我感受到你很想做卻做不到…。

支持是一種陪伴,
我看到了,我聽到了,
我知道了,我感受到了,
我在這裏陪著你,
我也在你的心裏。
(陪伴的夠多,會內化在孩子心裏)

支持是鼓勵和具體的讚美,
我看到你的努力,
我看到你很認真。

例如孩子在學校一整天,
放學時見到爸媽時,明明就很開心,
有時候又因為累了,開始對爸媽鬧情緒,
爸媽能不能同理,孩子累了,好想跟我們討愛,
心裏又是委屈,鬧了脾氣之後,又擔心爸媽不愛他了,
這些種種的矛盾情緒,
我們是不是能夠去同理,去支持孩子,
讓孩子渡過這樣的情緒風暴。
同理和支持完,孩子的情緒平復下來,
我們才有辦法來幫助孩子,學習怎麼好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。

幫助和支持的不同

幫助和支持其實會有模糊的地帶,
但還是可以有一些區分。
我們區分的不是為了得到正確答案,
而是讓自己更了解,自己現在對孩子做了什麼,
以做為我們調整修正的參照。
幫助或是支持孩子,需要去看孩子的狀況和能力來調整,
需要視實際的狀況來看,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。

幫助太多,容易變成控制和介入,其實是大人安全感的需求。
過多的幫助和指導,會讓孩子消極、被動或是反抗,
因為幫助是我大你小,我會你不會,我懂你不懂,
其實最好的幫助,是最少的介入,
但這都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練習,
才有辦法去覺察到自己到底是在幫助,還是在介入。
給了幫助之後,就該退一步去觀察這樣的幫助是否恰當。

只有支持,沒有幫助孩子去發現,
自己還需要學會什麼之後,才有辦法去處理和面對,
會讓孩子在心理上挫敗,只好依賴大人。
例如沒有教孩子如何回應別的孩子的打擾,
只是一味的告訴孩子沒關係,我支持你再去試看看,
孩子並不知道,可以跟別人說:「我不喜歡你打擾我」,
只會讓孩子一再的回來要大人的支持和同理。

在親子關係中,因為是大對小,
所以會有比較多的百分比是在幫助孩子,
但是隨著孩子年紀/能力漸增,就需要愈來愈多的支持。

而在伴侶關係,因為是一種平等的關係,
比較能讓愛流動的方式,
是要有比較多的支持,而比較少的幫助。
媽媽們,應該要放手讓爸爸和孩子有多一點的相處,
即使爸爸不會或是沒有時間,
也應該支持爸爸和孩子的相處,
而不是一味的幫助爸爸,一手把教養的責任全扛在自己身上;
爸爸們,如果能理解,
媽媽們的抱怨,只是希望得到你的支持或是同理,
而不是要你解決她的問題,
伴侶關係和親子關係會變得很不一樣。

這篇文章,是試著把抽象的概念說清楚一點,
如果你沒有看得很懂,並不是你不夠聰明,
如果你真的想要搞懂,歡迎來參加讀書會,
我們一起來練習,透過練習你會愈來愈清晰,
讓這個概念變成你心中的一個好用教養心法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