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9/8

親子之間:老問題新解


書名: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
譯自:Between Parent and Child: new solutions to old problems.
作者:Haim G. Ginott
譯者:張劍鳴
出版社:大地出版
推薦原因:歷久彌新的好書,理論清楚,例子詳盡實用。可以幫助大人解讀孩子的言外之意,及如何與孩子好好的對話溝通。


(藍字的部份,摘錄自本書)

前言

做父母的絕對不會一早起來,就盤算著要使孩子們生活在悲慘世界裡。沒有一個做母親的心裡會說:「今天只要有機會,我就要像孩子吼叫,跟他嘮叨,說的他無地自容。」相反地,大多數母親一早起來就下了決心:「今天一切都會很順利,沒有吼叫,爭吵,也沒有打罵。」可是想盡管想,到頭來,不希望發生的事還是發生。我們又發現自己說的話跟心理的意思恰好相反,說話的口氣也跟原來想用的口氣不對。

 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不必戰戰兢兢的過日子,能夠生活的很快樂。誰也不想故意使自己的孩子產生害怕的心理,養成羞怯、沒主意,或不得人緣的個性。可是,大多數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養成一些我們不願意他具有的個性,或缺乏安全、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識。我們希望孩子有禮貌,他偏偏很粗野。我們希望他整潔,他偏偏要邋遢。我們希望他有自信心,他偏偏沒有自信心。我們希望他快樂,他偏偏不快樂。 

「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」的目的,就是想幫助做父母的,認清他們對孩子的期望,並且提供一些方法來實現這些期望。如果做父母的遭遇到了一些棘手的問題,沒辦法從陳腔濫調的意見,如像:「給孩子們更多的愛」、「表示出對他們更多的關心」、「把時間多分一點而在他們身上」等等得到解決,而需要另想辦法的話,就可以看看「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」。 

「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」是美國紐約大學海穆˙基˙吉諾特(HAIM G. GINOTT)教授所寫的一本書,原文名「Between Parent and Child」。他花了十五年工夫,跟父母和孩子們個別的談話,或成組地討論,向他們提供意見,並且用心理療法幫助他們,然後才根據他的經驗寫成了這本書。因此,這本書可以說是這些經驗的累積,是一本實用的、為人父母的手冊。書中對日常生活中父母所面臨的各種情況,以及心理是的障礙,提供了具體的意見和解決方法。除此以外,更進一步,還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原則,指引做父母的在跟孩子們的生活中,如何能獲得對方的信賴和尊嚴。 原書列為西元一九六五年的暢銷書,歷時有六十八週之久,本文是根據去年的新版本翻譯的。

 張劍鳴(譯者)
 一九七○年十一月

(綠字的部份摘自本書)
目錄
第一章 如何和孩子談話:問題背後隱藏的意義、一些的談話原則
第二章 讚美和批評的新技巧:針對孩子所做的,而不是孩子的人格
第三章 如何避免自陷泥淖:自取失敗的方式(威脅、賄賂、空頭支票、嘲諷…)
第四章 責任心和獨立性:成人面對事情的態度/解決問題的方式,孩子的發言權/選擇權
第五章 管教:說到做到和合宜的限制(限制孩子的行為,但不限制孩子的希望)
第六章 孩子的一天:自我照顧是孩子的事,讓孩子練習自我管理,父母只在必要時提醒
第七章 嫉妒:產生、併發狀況、如何回應和陪伴
第八章 孩子憂慮的來源:害怕被遺棄、羞愧感、成人過度的介入、父母失和、身體活動受限、面對死亡
第九章 性教育:父母的態度
第十章 性和社會的關係:男性化、女性化、父母的角色
第十一章 需要專家幫助的孩子
第十二章 需要專家幫助的父母

簡單的說,這本書都在談如何同理孩子,同理後,再跟孩子談。
也就是筆者正在推廣的觀念:「先同理再說理。」
親子之間有溝通的問題,往往是大人說得太多,不是指責就是指導,卻不願意去聽。
去聽孩子背後的情緒、動機,去聽孩子在意的是什麼?

白費唇舌的談話,之所以產生,不是缺乏愛,而是缺乏尊重。

談話的新密碼:談話的內容必須能同時保留孩子和父母的自尊心,了解的陳述要先於勸告或是指示。

例如:孩子說他在學校沒有好朋友,再也不要去上學了!
大人可能會急著想要教導、去幫孩子處理問題,如怎麼交到朋友,或是一個人也可以玩得很開心之類的指導。這樣的對話會無效的原因,除了大人過度的擔憂,只會讓孩子更加擔憂;再者就是大人提供的方式,孩子試了往往會是無效的,因為過程中,還會有許許多多的變數。如果大人可以同理孩子的狀況,孩子在被同理之後,往往可以重新開始,慢慢找到自己的出路。
同理什麼呢?
同理事件背後所隱藏的關係或是情緒。在上述的例子裏,孩子也許是因為在家裏,面對的都是大人,大人會讓他或是幫他做,但是在學校和同學是平等的互動關係,別的孩子不一定會讓他,所以他在人際關係上,得要有新的學習,但是孩子卻不知道該如何面對?這也許不是在一時之間就可以看出的,但如果我們一直執著於教孩子怎麼做,卻沒有同理到孩子的處境:一個新的學習過程,我們所給予的指導,往往是文不對題的。
大人可以只當孩子的「情感鏡子」,如實的反應孩子的情緒,不帶評價或是好惡。「你看來好生氣」、「你看起來很在乎」,讓孩子看到鏡子的自我後,自己決定要怎麼處理出現在臉上的東西。

「抱定決心不生氣,比長篇大論的空談還糟,只能在火上加油。憤怒有如颱風,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,必須早做準備,事先加以了解。」
「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如果加以忍耐而不發怒的話,所給予孩子的印象不是慈愛,而是你對他漠不關心。」
「對父母而言,憤怒是一種代價頗高的情感,要使它值得它的價值,就不能只有付出而沒有進益。你可以發怒,但是你不能隨表情加重你的憤怒。這一帖藥絕對不能比疾病還壞,由於憤怒的發洩要能給父母因憂慮、痛苦等引起的緊張帶來鬆弛,對孩子帶來內心的自省,而不應該有副作用,致使雙方遭受傷害;所以我們不能當著孩子朋友的面前大聲吼叫。這樣做,只會使他的行為更加惡劣,我們的火更大。」
求救的三個步驟:風平浪靜的時候,先把我們自己收拾妥當,準備應付未來的驚濤駭浪。在這一方面,我們要接受下列三個事實:
(1)承認孩子們會使我們發怒是不可避免的事實。
(2)我們有權發怒 對孩子發怒不是罪惡,也不是可恥的事。
(3)我們有權在安全的限度以內,表現內心的感受,並且把這種感受表露於外,但是絕不攻擊孩子的人格。

這一長串的話,對於該不該對孩子發脾氣的大人們,可以有個指引的方向。
可以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,而且可以尊重到別人,這才是情緒管理,而不是情緒壓抑。
我們愛孩子,而且願意面對衝突,和孩子一起學習如何處理衝突。

結語:
這本書翻譯的年代有點久遠,有些語詞不是現在慣用語,需花一點時間去習慣。
有一些道理可能在看了之後,無法馬上體會,但是可以透過書中的例子,有以多些了解。
同理不是馬上就可以學會的,給自己一點時間,你會愈來愈能同理孩子,同理自己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