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9/4

活用"百歲醫生"與"親密育兒"

原本這兩本書是不在我的書單之列,
在拜讀親子天下35期:「育兒寶典,小心選錯派典!」一文之後,
有感而發的想要分享筆者個人的觀點,
敬請大家指教。
(寫的過程中發現,原來還有第三派"超級嬰兒通"的折衷作法)

其實在某些論壇上,就有兩派家長為了誰對誰錯,在激烈的討論著。
百歲派也許會指責親密派對孩子過於同理和放縱;
親密派也許會批評百歲派對孩子過於嚴厲和殘忍。
百歲醫生這本書,
對於有些照顧者來說是相見恨晚,要是可以早一點知道百歲醫生的作法,
就不用和孩子纏鬥那麼久,經歷那麼久以來的疲累與挫敗;
另一種類型的照顧者是,參考了百歲醫生的作法之後,對於自己無法堅持書中的作法,
感到相當的挫折,有人甚至氣到把書給扔了。
親密育兒這本書,
對於有些照顧者來說,原來同理孩子的需求,可以有這麼好的效果,
對於有些照顧者來說,卻發現自己的孩子為何變得愈來愈難以照顧?



當然也有人是可以活用兩派的作法,但到底怎麼做才對呢?

兩派理論的差異,除了是在不同時空背景之中產生的,
其實也和人性本善/人性本惡的爭論,有者異同工之妙!
它們都只說對了一半,
因為還需要考慮到孩子/照顧者的天生氣質,以及孩子不同階段的需求。

例如堅持度較底,或是容易懷疑自己作法的照顧者,
嘗試百歲派的作法,偏偏孩子又是堅持度較高,反應又比較強烈的孩子,
這樣的孩子可能會給你哭上好幾個小時,歇斯底里的反抗。
在這種狀況之下,照顧者當然會感受到強烈的挫敗。

要了解孩子或是自己的天生氣質,可以搜尋"氣質量表",填寫評估後,
對自己及孩子的氣質,可以有進一步的了解。
(推薦參考書:預見孩子的未來/台視文化出版)
另外也可以透過記錄孩子的吃喝拉撒睡(作息時間)、了解孩子的作息周期及活動情形,
來彈性運性這些書上的作法。

筆者的想法是,自由與限制,兩者應該並重。
一味的要求限制,可能會讓孩子壓抑、缺乏安全感或是失去彈性;
過度的給予孩子自由或同理,也許會讓孩子過於放縱,無所適從,
甚至因為無法自我要求,而缺乏自信。

親密派比較強調同理的部份,而百歲派的作法比較強調限制與規範,
然而愛與規範是可以不衝突的,可以"先同理再說理"來彈性運用兩種方法。
先同理孩子的需求,照顧到孩子基本的生理需求(吃喝拉撒睡)、
觀察孩子現階段的動作發展、心理發展(情緒、自我人格…)、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之後,
在孩子比較能做得到的狀況之下,試著去引導及要求。

孩子在生理需求及心理需求未滿足或沒有被同理的情形之下,
是會有情緒的,這種狀況下,很難去要求孩子的;
當然堅持度高的照顧者是可以硬是要求孩子,
但孩子也可能在需求未被滿足或同理的狀況之下,慢慢變得退縮、壓抑、缺乏安全感。

活動量大的孩子,如果沒有足夠的活動是沒辦法好好入睡的;
會爬會走之後,又會因為活動量過度,又沒辦法好好的入睡,需要一段時間的調適。
規律性高的孩子,可能因為環境或作息有一點點的變動,就嚴重影響孩子的睡眠、飲食和作息。
過於敏感的孩子,需要舒適及安靜的環境,才有辦法好好睡覺。

這些是可以透過記錄孩子的飲食/睡眠/大小便/活動…周期,觀察出孩子的周期模式,
再慢慢就孩子現有的周期,調整成配合家中其他成員作息的規律周期。
例如孩子原本是沒辦法睡過夜(半夜會醒來),透過慢慢拉長白天醒的時間,
或是讓孩子有足夠的活動量再睡的作法,調整成可以睡過夜。

筆者覺得嬰幼兒早期比較需要親密派的作法:
重視同理及滿足孩子的需求,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依附;
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,可以漸進式增加百歲派的作法:
引導孩子有規律的作息、符合孩子年齡及特質的限制、相信慢慢孩子可以做得到。

而最重要的是,如果書上的方法是讓你覺得比較放鬆,比較安心的方法,就先試試看,再做調整,不用要求自己"現在"、"馬上"就要做得到,孩子在成長,而我們也需要給自己一點時間,在持續累積的過程中,慢慢能夠得心應手。千萬別勉強自己一定要照書養,因為每個照顧者,每個孩子,都是獨一無二的。

沒有留言: